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校友工作 >> 著名校友 >> 正文

用青春灌注梦想

[发表时间]:2011-06-10 [浏览次数]:

用青春灌注梦想

一双稚气未脱的眼睛,一双勤劳淳朴的双手,一颗鞠躬尽瘁的心。

——编者(李娜、许子寒、尹羿)

1988年7月初的一天,晴空万里,蔚蓝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。金色的阳光洒射在土马路上。忽然,一辆北京牌面包车驶过,阳光下,细碎的沙尘在马路上方快乐地舞蹈。是这辆车,载来了刚刚从学校走出的、满怀抱负的四名大学生——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系毕业的四名学生。

在四名大学生中,有一位个子高高体态瘦而挺拔的男生。虽然他已经在大学里生活了5年,但仍然没有褪去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的稚气与淳朴,好奇的眼睛不时望望马路两侧陌生的景象。这个拥有一对清澈眸子的年轻人,就是现在的野生动物院院长——徐炀。汽车驰骋在昌平回龙观到顺义后沙浴的颠簸不平的马路上,徐炀的一颗心因年轻而忐忑。随着车窗外向后“跑”去的棵棵树草,紧张的情绪渐渐淡了,而刚刚别离母校的感伤与苦痛也慢慢平息过来。呼吸在阳光下,回想着校园中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自己的孜孜不倦的背影,他开始了对今后步入社会的新的憧憬。目的地就在养鸡场。

用专注飞扬青春 用热情飞扬理想

徐炀出生于北京远郊区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。在1983年考上大学之前,他从来没有踏进过北京城一步,就连天安门城楼的样子还是在别人的照片中见过的。这样一个从小到大除了认识村里200多口人和接触的老师、同学、邻居,其他人谁都不认识而且性格又较内向的他,今后怎么在社会上闯荡啊!虽然顺利的完成了大学5年的学业,并且也曾在几个北京郊区兽医站实习,但是对于机械化养鸡程序,徐炀还是个陌生人,他甚至连机械化养鸡场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。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机场的人,这让他怎么去工作,怎么去实现上级所讲述的“把技术管理逐渐交给你们”的愿望啊!

到了目的地,眼前正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:推车的推车、和泥的和泥、码砖的码砖、运石的运石……十几个建筑队忙碌不停。他们是在不分昼夜的兴建号称亚洲最大的养有38万只鸡的产蛋鸡场。初来乍到的徐炀听负责人介绍,这些建筑工人在4月份开工,而8月份就要引进第一批雏鸡,所以8月份前一定要将鸡场修建出个样子,时间的紧张程度是难以想象的。企业讲究三边工程,即:边设计、边建设、边生产。实际化的工程生产同书本上所学的内容大相径庭,令初出茅庐的徐炀增长了不少见识,也感受到了一些什么。

自养鸡场引进第一批雏鸡开始,徐炀就负责防疫工作。自从制定了免疫程序,无论白天、黑夜,徐炀都不辞辛苦地同防疫人员一起为雏鸡室消毒、为雏鸡做免疫、投药。那段时期,每天养鸡厂饲喂的袋装饲料都要十几吨,而厂里人力资源缺乏,清瘦的徐炀凭着自己对工作的超凡的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,主动承担了和饲养员一起装卸袋装饲料的工作。看着卖力装卸饲料的徐炀,领导们会心地笑了,还不禁开起了玩笑:“看来我们不仅引进了大学生,还增加了劳动力了……”

用知识播种粒粒种子 用汗水浇灌苗苗生机

随着养鸡厂的逐步发展,于1989年,徐炀所在的养鸡场收购了位于鸡场旁边的一个养猪场,扩大了经营面积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培养,领导们肯定了徐炀各方面表现与能力,为了锻炼他的独立工作的能力,领导派徐炀一个人去猪场工作。此时的徐炀也深知,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,不能辜负;这更是对自己大学期间在农学院学习成果的考验,不能松懈。于是,徐炀坚定了信心,只身前往了这另一个陌生的环境——养猪场。

这个猪场原本是生产队建的猪场,规模较大,但在建成的几年里却从未养过猪。由于没有人看管与维护,猪场的院墙和部分猪舍都已经倒塌,甚至连一间办公室也没有。然而年轻的成语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裹足不前或者放慢脚步,他马不停蹄地带领职工开始修围墙,修圈舍,打扫院室……在徐炀和他的同困难斗争的“战友”们不分昼夜的修复下,短短两个月时间之后,他们就引进了种猪,开始了正式的饲养工作。

三年后,即便是在顺义这个养猪大县,徐炀负责的猪场也已经成为了在饲料养猪场方面成绩的佼佼者。 因为工作的紧张与繁重和对工作的责任与热情,徐炀逐渐将猪场当成了自己的家。那一次,徐炀的妻子正要临盆,这正是一个妻子最需要丈夫而丈夫最应该对己妻尽责的时刻,然而那时,身为丈夫的徐炀正在为猪场运送种猪忙碌在路上……一切都是为了工作。尽管徐炀没能陪着妻子走过最痛楚的一刻,使得直到今日妻子还在为此事而有些许的埋怨,但妻子从未真的去责怪他,对他的工作还是一如既往的理解与支持;妻子也从不会因为徐炀的忙碌得顾不到家庭而抱怨,因为她知道——她的丈夫徐炀,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燃烧在工作岗位也真心爱家的人。

用勤恳磨炼意志 用实践打造经验

1992年7月,鸡场实施改革计划进行改革。整个养鸡场的十四名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,每人都要撰写一份管理方案。公司领导直言:“谁写得有利于我场管理,就用谁当这个鸡场的场长。”当时的辩论很激烈。徐炀在阐述他的个人观点时遭受了很大的阻力——过去的4-5年分阶段管理制度早已经在职工的心目中形成固定模式,想要在职工心目中打破这一传统模式是很不容易的。徐炀的观点是:让鸡场见到效益的,实际上是鸡蛋,想要让种鸡多产蛋,就必须从雏鸡喂养的方法开始考虑并着手去做,以避免产蛋率低、怪育雏、育成鸡、喂养好的矛盾。呈交方案后,公司领导对他的想法很欣赏。1992年7月15日,徐炀被正式宣布为养鸡场负责生产的副场长。由于徐炀本人参加工作时年尚短,管理生产方面上的经验不足,第二天他便和饲养人员一起给雏鸡喂料、检蛋,足足在鸡舍待了二十几天,从中摸索出一条管理经验,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,制定操作程序,发扬原来的管理长处、摒弃原来的不足。于是当年,产蛋率达到建厂以来的最好成绩,与此同时还降低了鸡场饲料的损耗。徐炀的贡献博得了领导们一致的赞扬。

1996年,粮食价格放开,许多集约化养鸡场纷纷转产重新定位。按照现阶段发展,养鸡场只待坐吃山空。徐炀等人四处奔波,终于和顺义的一家粮库达成了协议。他们将养鸡场重新消毒、彻底改造,装修后改建为粮食储备库。由于这一地区离首都机场较近,交通运输比较发达。所以他们准备从库房方向向物流方向发展,经过多方面联系。发展后,他们把所有改造的库房都出租了出去,每年获利近百万。

用真心奉献事业 用纯朴踏实人生

1998年底,公司决定在大兴区兴建野生动物园。由于徐炀个人表现得突出,领导决定把他安排到大兴工作。初看荒无人烟的万亩人造林,他心里也有退却的想法,而且毕竟这里离家100余公里,孩子还在上小学,爱人又无工作,仅靠他1000元的月薪根本支撑不了一个家庭。他也曾几次找领导谈及此事,但经领导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,他最终没有舍弃我热爱的事业。从此他暗下决心:既然干就必须干好——这是徐炀一惯的脾气。

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光是了解这些动物的品种和它们的生活习性、产地就够你学一阵子的。于是徐炀从头开始,虚心向专家学习,不到半年的时间,他基本掌握了饲养之道。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饲养之中。2001年10月14日,从第一批非洲动物引进后,他便长期在兽舍观察动物的情况,掌握第一手资料,从饲养,到运输在专家说根本不具备饲养条件的情况下,没有出现任何问题。特别是在即将开园的前几天,他们为了准备工作,披星戴月,常常深夜3-4点钟才休息,6-7点中又起床,有时甚至2-3天都不能合眼。

2002年,徐炀负责建设并指导经营的公司领导,看到园区已经营步入正轨,领导找到他,想把动物园交给他经营。朴实的徐炀得知后觉得很惊讶,将一个多亿的投资、有着巨大社会影响的野生动物园交给他打理,他觉得实在有点承受不起——他还是那个眸子清澈的徐炀。后来,领导多次对他进行思想教育,几次的思想工作使他打消了顾虑,安心扎身到事业中来。从此,小到厕所保洁、大到动物饲养,每天他的身影都忙碌在在园区的各个地方。冬季带头扫雪,春季带头植树;每年黄金周他都拖着因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而瘸拐的双腿奔走在园区,无论阴天雨天……不少职工看到他忘我的样子,都忍不住劝他多注意休息,但他总是哪看不到就不放心,“当不了大干部”,他用这句话调侃工作的自己。许多朋友说他的办公室电话是虚设,从来没人接听,因为他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,就连吃饭也是全和职工们一起啊!通过他和职工们几年来共同的努力,动物园的口碑像花香,飘万里。

获奖情况:

在鸡场工作的几年几乎年年被公司评为县级工作者。

1990年5月加入共产党。

1991年被市农工委评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。

2003年在抗击非典时,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。<